普贤行愿品讲解 | 第四章:论义(三)

堪布阿贝仁波切·讲解   堪布泽仁扎西·译
 
agnieszka-kowalczyk-XbRAdmSFcn4-unsplash.jpg
 

二、为了利他而把最后的分支所积累的善根做回向。


2、详细的回向


(9)执持正法之愿;

(10)得功德藏之愿;

(11)趣入并严净刹土之愿;

(12)得不可思议力量之愿;

(13)得净所断智慧之愿;

(14)行诸佛事业之愿;

(15)随学诸佛菩萨之愿;

(16)总体的发愿


(9)执持正法之愿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诸佛微妙法”指的是佛陀所传下来的三藏十二部经。

“愿持”指的是发愿对佛陀的法教闻思,并为他人演说,最终以实修来受持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指的是,菩萨的所有行为以传法的方式来显示,从而让众生了知什么是菩萨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指的是,净治诸菩萨的所有行为。

行为也有好的以及不好的许多种,比如我们在做一件善事的时候,也会形成有垢的善业或者无垢的善业,刚开始行善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到完全清净,但是逐渐地会越做越好,自私自利的心态也会逐渐减少。

我们应该发愿对于佛陀的无上妙法,在尽未来劫的时间当中,都能够受持实修,光显菩萨的一切行为。


(10)      得功德藏之愿


“我於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为了救度众生而在一切三有的轮回当中受生时,希望我们得到恒时没有穷尽的福、慧二资粮。

福报的资粮指的是布施、持戒和忍辱,智慧的资粮指的是禅定和智慧。

方便在这里指的是发菩提心,智慧指的是了知无我的智慧,禅定指的是虚空藏三摩地,解脱指的是八解脱(八种脱离神变障碍之定:有色观色定,无色观色定,净色定,四种无色定和灭尽定)或者是三种解脱,在这里,解脱指的是菩萨不共的解脱,也就是无障碍的大悲解脱。

总之,我们发愿在三有中受生时,所修的福智没有穷尽,得到如上所述的无尽的功德宝藏。

这个发愿是希望在自他的相续当中,能够得到凡夫菩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功德。

喋雄仁波切说:“获诸无尽功德藏,指的是登地以上菩萨的发愿。”他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论中说,得到登地果位的时候,才刚刚能够得到功德藏。

《普贤行愿品》中,从“一尘中有尘数刹”一句开始以下的发愿,指的是,希望能够受用从登地到十地菩萨所有的功德。

 如果把发愿分开来解释的话,可以分为愿受用菩萨的功德和愿得到佛果两种。首先,菩萨分为圣者和凡夫两种,下文主要是指愿得到登地菩萨的功德。在一些印度的注释中,如果把这十六段回向的内容分开的话,第十一段内容被称为“超越佛的行为并趣入佛刹之愿”,在圆满、成熟和净治三种事业当中,这属于“成熟众生”的内容。


(11)趣入并严净刹土之愿,此部分为八种趣入:


A、趣入证见法界之愿: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在每一个极微小的尘土中,有无量尘数的刹土,每一个刹土中,都有不可思议数量的诸佛,每一位佛陀都被众菩萨围绕而住。

为了能够行菩萨行、做供养以及听闻无上甚深妙法,我发愿自己能够得以证见这样的法界。


B、趣入佛刹之愿: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每一个极小微尘中,都有佛刹微尘数的无量诸佛安住,在十方刹海的每个如毛端那么小的地方,刹那间显现过去、现在和未来如刹尘数无量的诸佛和佛刹土。

刹那间是形容非常短暂的时间。一个没有病患的常人,一弹指间可以分为六十四个刹那,这也只是比较粗的计算,细算的话,穿过一个微尘的时间即是一刹那。

我们发愿在这样的一刹那间,能够进入如此不可思议的大海般深广的境界,即使历经大海般无量的劫数也要恒常修行。


C、趣入佛语之愿

这里是发愿趣入佛语,也可以称之为趣入佛的行境之愿,什么是佛的行境呢?这里是指佛陀不共的事业。我们发愿能够趣入佛的行境之中。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佛语有很多分支,如果是凡夫之语,就只能有一个分支,或者能粗或者能细,没有办法兼得。

而佛陀发出一种声音,就有大海般无量的分支,比如(同时具有)柔和、美妙、远播等等(各种特质)。平时我们在讲佛语的分支时,说有六十种,这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而已。

“一切如来语清净”,指的是佛语的每一个分支都清净无过患;

“一言具众音声海”,指的是,诸佛语言的分支如大海般深广。

这以上两句讲的是佛语的清净和分支深广这两种功德。

“随诸众生意乐音”,我们凡夫在说话的时候,除非是听错了,否则听者只能听到他讲的一种内容,而佛讲法时,能随顺诸众生的各种意乐,使各种众生都能随自己的根基生起各自的理解。

比如,在《丹珠尔》里面有三种《父子合集经》,这是因为当时佛陀开示了此法教之后,有三种不同根基的弟子执持此经,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记录,从而有了三种不同版本的《父子合集经》。

我们应该发愿自己能够趣入佛语并且像佛陀那样能为广大众生以无碍辩才宣说妙法。


D、趣入转*轮之愿


“三世一切诸如来,於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三世诸佛转动了各种内容的妙*轮,诸佛转*轮的妙音如无尽的虚空般浩瀚。

因为佛陀的事业永远没有穷尽,仅仅是佛陀的一句法教,内容也是不可思议的深广。即使是由一个善于宣说的人去不停地说,由一个擅长思考的人去善加思考,也无法完全表达和理解。所以这里用“无尽语言海”来形容佛转动*轮的语言。

那什么是“理趣”呢?就是佛以种种方便来宣说说种种法门,在某一时间针对各种有情的意乐,一说此法就能令其趣入佛陀法教的真理。

我们要发愿能够以自己甚深智慧的力量趣入佛陀转*轮的语言之中。


E、趣入一念入诸劫之愿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进入未来的一切劫,本来是需要逐渐次第而入的,但是由于佛的神通之力,可以在一刹那之间进入,愿我们能像佛陀那样于刹那间进入未来一切劫。

对于佛陀来说,很多劫都可以总集于一念之间。这是什么意思呢?一念之间的时间连一整个刹那的时间都不到,仅仅是一刹那的一部分那么短。就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诸佛都能进入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一切劫。

总的来说,佛陀能够把一个劫转化为一刹那,愿我也能如此念劫圆融。

喋雄龙日活佛说过:“哪怕仅仅在供一次曼扎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这样想,所谓的时间并不是一个外在的概念,而是由于我们的分别心来判断的,所以,我们应该生起这样的勇气,深信多劫的资粮其实可以通过当下仅仅供一次曼扎就能圆满,这样的话,我们哪怕供一次曼扎也能圆满广大的资粮。”

在这里,我们应该断除凡夫的疑惑。

从客观上来讲,一个微尘上就存在着尽微尘数的世界,这个所谓的微尘是非常细小的,即使在这样微小的尘土上,也有着等同于尽微尘数的刹土和诸佛,这样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很难理解。

因为佛的刹土和诸佛没有变小,微尘也并没有变大,三世也圆融于一刹那的时间里。

一刹那和一劫是两种非常矛盾的概念,在形容时间长短的的时候,有极大的差异。那我们如何来理解呢?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佛的神通之力,就可以理解这样的概念了。

在《入中论》中这样讲过“微尘未大,世界也未小”。《赞颂威德经》中也说过“一尘中之世间主”,这些内容说的不仅仅是神变。喋雄龙日活佛说,这是诸法的本性。那么一切法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

任何事物在客观上其实根本就没有任何大或小之类的分别,所谓的大小就是来自我们的分别心。因此,了悟无大小的本性,就能理解一个微尘上也存在着无量的世界的真理。

在道果法当中,所谓的“伺察无过患的矛盾”指的是,在一个凡夫的概念中,虽然是有矛盾的,但是从事物的本性上来理解,是没有任何矛盾的,时间和空间都无一例外。

所谓的时间长短来自我们的分别心,实际上时间本身并没有长短之分。因此,在本性上,一刹那和一劫也没有任何区别。

对于证悟了空性的诸佛,一个刹那和一劫、一个微尘和尽微尘数的世界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在中观的理论中,所谓的大小是缘起,所以一切事物本无自性。比如,一只布谷鸟,我们无法形容它的大与小,因为如果把它和房子来对比,它就是小的,拿它和蚂蚁来比,它就是大的,而同一个布谷鸟并没有两种不同的概念,所以,大和小是由于对比而产生的。

再比如,一卡指的距离,如果和长来对比它就是短的,如果和短来对比它就是长的,因此,这其实都是由于对比而产生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大小长短的区别。

还有,米拉日巴大师钻进牛角时,尊者并没有变小,牛角也没有变大。当时,他对惹琼巴说:“如果你要跟随我并和我一样的话,就来这里,这里有宽广舒适的空间。”

还有,香贡巴大师是萨钦的上师,当时萨钦在他面前接受道果法,将近圆满的时候,由于修密的弟子对上师的信心极为重要,为了让弟子生起这种信心,香贡巴大师示现了种种神通。

当时他居住在定日地区,示现神通的时候,他以跏趺坐占据了整个山谷,山谷并没有变小,而他的身体也没有变大,这也说明了实际上山谷和人并没有大小宽窄的区别。

如果真实了悟这些道理,我们也可以做到这样。荣松班钦也说过:在一个小小的镜子里面可以显示很大的影像,虽然在镜子里并没有内外的层次之分,但是可以从镜子里显示有层次的空间感。

空间概念如此,时间也一样。比如心情舒畅的时候,就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而特别疲惫的时候,就感觉时间非常漫长。

此外还有失眠者的夜晚、疲累者的旅程等等,在他们的感觉中,时间和空间就和平时不一样。另外,一个人在一刹那的梦境中,也可以梦到多年的经历等等。

所以,时间和空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长短大小的概念。


F、趣入诸佛行境之愿


“我於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愿我能于一念之间现见三世一切善逝人师子,以如幻解脱的威力,常得趣入佛陀的行境中。

在这里,“如幻解脱”指的是普贤的解脱,那么什么是普贤的解脱呢?由于真实了悟一切法如幻境和魔术一样,从而能够圆融驾驭一念和一劫以及一个微尘和一个广大世界,于这样的状态而趣入佛的境界中,就是普贤的解脱。

喋雄活佛说:“住于如幻禅定中,一念圆融于诸劫,往昔所做诸事业,加持娴熟普贤行。”这也是在解释《普贤行愿品》的内容。


G、趣入严净佛刹之愿


“於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在一个极细微的毛端中,显现一切三世诸佛各自成佛的庄严宝刹,愿我能够证得这样的境地,所有十方微尘刹土,都得以趣入,愿我将来成佛的刹土也广大清净庄严。


H、趣入亲近未来诸佛之愿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我们不仅仅要对过去诸佛和现在诸佛示现的种种事业生起亲近之愿,还要把这种大愿无尽拓展。

未来诸佛犹如照亮世间的明灯,所以对于未来诸佛娴熟道的次第而成就佛果、转动*轮、进入涅槃等等所有的事业,我们也要欢喜赞叹,发愿在他们的刹土中,以神通之力来亲近、承侍,并于未来诸佛面前做广大供养而听法,从而使亲近诸佛之愿圆满无缺。

 
alex-gurung-uA3cYm0mN_s-unsplash.jpg


(12)得到不可思议力量之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下述各种力量都包含在不可思议力量的范围之内。

其中“速疾周遍神通力”指的是,在一念之间即能行走于十方世界的神通之力。

“力”指的是不会被所要断除的违缘摧毁。“普门”指的是大乘。为什么大乘被称为“普门乘”呢?因为大乘行者利益众生的方式有很多门径,所以大乘又叫“普门乘”。

我们应发愿能够得到这样不可思议的力量。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在讲“十力”的时候,“智行普修力”和“功德力”是要分开来讲的,在讲“九种力”的时候,是把它归为一种力的。

“智行普修”指的是长期实修菩萨的行为,“普覆大慈力”指的是愿众生得到利乐的心能够普遍覆照一切众生界。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胜福力”指的是,三时中由布施、持戒、观修等善业积累而成的福德力。

(“遍净庄严”不是指局部的净化和庄严,因为这种福德是依靠对一切众生作利益的贤善意乐而成就的,所以它能普遍地成就清净和庄严。)

“无著无依智慧力”指的是,没有挂碍、遍知一切的智慧之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慧指的是辨法的智慧,(也就是了知诸法实相);

方便指的是利用善巧的方式使得事情可以行得通;

定力指的是健行三摩地和虚空藏三摩地等九种禅定的力量;

“力”指的是不会被所断除的违缘摧毁。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积累功德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而诸菩萨的功德是自然而然所积聚的,因为其所断除的违缘已经不能摧毁所积累的福德。

(什么是菩提力呢?就是于自相续中能具有速成诸佛不可思议功德的力量。“普能积集菩提力”就是指,实修积集一切能证大菩提的力量。)

以上所讲的九种力,是菩提力,也是佛的境地,称之为“力”,是因为其有很大的力量,包含了佛的三身和事业。

如果把以上内容总结为十种力也可以。总之,我们要发愿能够真实成办一切菩提力。


(13)、得净所断智慧之愿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这里所说的“善业力”指的是有漏的善业。

有漏的善业是推动我们投生于善趣和恶趣的力量,我们应发愿这样的业力能够得以清净断除,愿(具足)摧灭一切烦恼的力量,愿(具足)降服魔王波旬等诸魔的力量。

那么,如何获得对治业、烦恼和诸魔的力量呢?愿我们通过圆满普贤诸行来获得这样的对治力。


(14)、行诸佛事业之愿;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诸刹海”所说的刹土,不像我们所居住的世界,那里没有戈壁、荆棘、蚊虫,也没有像悬崖峭壁这类凶险之地,愿我们的刹土如极乐世界那样的广大清净庄严。

“众生海”指的是如大海般无量的众生,愿我们能够通过三种神变尤其是以讲法来普度这样的海量众生。

(三种神变指的是佛依身语意的事业利济众生所显现的三种神通变化,即神境神变、记说神变和教诫神变)


“善能分别诸法海。”


“诸法海”中的法,指的是如十二部经那样的“所知法”(教法),以及得到佛果那样的“所得法”(证法),愿我们能够以慧眼分辨诸法。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智慧海”指的是以了悟无我的无量智慧,使得从一地到佛地之间所有智慧能够生起。


“普能清净诸行海。”


愿我们能够使布施等海量的行为得以清净,这种行为不是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而是菩提行。


“圆满一切诸愿海。”


“诸愿海”指的是菩萨们所发的无量数的大愿,愿我们能够圆满所有的菩提愿。


“亲近供养诸佛海。”


我们应该发愿能够(化身无数)在无量刹土的诸佛面前亲近承侍并做广大供养。


“修行无倦经劫海。”


我们应发愿,即使在大海般无量劫中,也能够毫无疲倦地去修行上述七种事业。


(15)、随学诸佛菩萨之愿


如果我们的发愿能够如佛的大愿一样,就一定会圆满实现,如果依圆满、净治、成熟来区分的话,这以上内容属于净治的部分。

此部分内容分为两种:A、随学诸佛之愿;B、随学诸菩萨之愿。


A、随学诸佛之愿: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三世一切诸如来,为了成就无上果位,发了殊胜的菩提行愿,愿我能够通过菩提道来圆满实修,圆满这所有的大愿,证得无上菩提果位。

三世所有诸佛所发的愿,我要毫无遗漏地全部圆满实现。(供养在这里指的是愿诸佛所愿、行诸佛所行,也就是法的供养)

(念到这里时,我们要在心里想到:过去、现在、未来无数的佛陀为证得无上菩提,在行菩提行时都发无量的行愿。

比如释迦牟尼佛为了救度浊世众生,发了五百大愿为根本的无量行愿;阿弥陀佛为了接引众生,发了四十八大愿,就像这样,每一尊佛都有无量行愿,这一切佛的行愿,我都誓愿修持,直到毕竟圆满为止,我誓愿以圆摄一切善行的普贤行来现证无上菩提。)


B、随学诸菩萨之愿:

这部分可以分为略说和广说两种。

a、略说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诸佛之子指的是具备诸佛种性的众生,“长子”指的是普贤菩萨,因为普贤的行愿是诸佛子之中最殊胜的。

在释迦善友的论中这样说过:“菩萨分为两种,即大愿菩萨和非大愿菩萨。在大愿中占第一位的是弥勒菩萨,因此弥勒菩萨也叫‘长子’。非大愿菩萨是童子萨瓦。普贤菩萨是以发大愿以及利益众生之大行而著称的,因此普贤菩萨也叫‘长子’。”

普贤菩萨的称号是诸佛赐予的,因为普贤菩萨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因行愿之力使之清净庄严。

我们应发愿随学普贤菩萨的行为,普贤菩萨如何把行愿的功德做回向,我们就要像他那样回向。

在这里,回向指的是以方便与智慧的双运以及三轮体空来回向。智慧与方便双运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了悟空性和回向同时来进行也叫双运。如果不懂得怎么做的话,就可以先做回向,然后再了知这一切的自性都是空的。

如果连这一点也不能做到的话,那就可以发愿,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如何做回向,我们也随学于他们做回向,这样的话我们的回向也可以成为三轮体空的回向。


b、广说:分为(a)随学普贤菩萨;(b)随学文殊菩萨

(a)随学普贤菩萨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普贤菩萨是如何回向的呢?在没有自私自利之过患的状态下,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行为清净,刹土亦清净,这样恒时清净,就是普贤的回向。

在这里提到了“如是智慧”,有的版本里说是“如是行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智慧,指的是普贤菩萨了悟诸法实相的智慧。

愿我们能随学于普贤菩萨,一切都与他同等。


(b)随学文殊菩萨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发愿为了在十方三世之中能实修普贤行和菩提行,而随学文殊师利的诸多大愿。

文殊菩萨是如何发愿的呢?恒河沙数的刹土里面具有不可思议数量的诸佛,每一位佛面前都会示现一位文殊菩萨,他发愿能够圆满诸佛的事业。

愿我们也像他这样发起大愿,能够圆满诸佛的事业,在未来所有劫中恒时都没有疲厌之心。

这以上内容讲的是在自相续之中得到诸菩萨功德的大愿。


(16)总体的发愿


如果把发愿的内容分为十六部分来阐述的话,此段内容属于对前述内容的总结,如果把发愿分为诸菩萨的发愿和诸佛的发愿两种,那么此部分属于愿得诸佛功德的发愿。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在这里“修行”指的是身语意三门实修的行为。

如果不是诸佛菩萨,那么实修的行为和功德都是有限的,而佛菩萨的事业和功德是无限广大的,甚至一刹那的行为也无限广大。

愿我们现证佛果,通达佛陀的一切神通力,从而安住于诸佛菩萨无量诸行之中,并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


Previous
Previous

普贤行愿品讲解 | 第五章:论义(四)

Next
Next

普贤行愿品讲解 | 第三章:论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