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解 | 第三章:论义(二)

堪布阿贝仁波切·讲解   堪布泽仁扎西·译
 
nu-an-Hkr6P_ilkws-unsplash.jpg
 

二、为了利他而把最后的分支所积累的善根做回向。

以前六支所积累的善根来回向。

此部分内容分三:1简要的回向;2详细的回向;3总体的回向


1、简要的回向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顶礼、供养、忏悔、请转*轮、请佛住世、随喜等,我们所积累的所有善根,哪怕是最微小的善根,也不能发心于其他的果报,应该为了得到圆满的佛果而回向。

这样的回向,能够让已成熟的善根增上,因此,回向是一种重要的增长善根的方法。直贡·教巴仁波切说过:“二种资粮如意宝,若无圆满之回向,欲求之果即难得,是故回向需郑重。”


2、详细的回向


共有16种:


(1)清净意乐之愿;

(2)不忘失菩提心之愿;

(3)不染污过患而于轮回中投生之愿;

(4)利乐众生之愿;

(5)批精进盔甲之愿;

(6)同修际会之愿;

(7)依止善知识并令其欢喜之愿;

(8)常见如来于彼供养之愿;

(9)执持正法之愿;

(10)得功德藏之愿;

(11)趣入并严净刹土之愿;

(12)得不可思议力量之愿;

(13)得净所断智慧之愿;

(14)行诸佛事业之愿;

(15)随学诸佛菩萨之愿;

(16)总体的发愿

(称那论师等过去的智者们曾经把《普贤行愿品》里面的详细回向这部分内容的十种内涵分为十六类来讲,他的摄颂里面说“意乐不忘菩提心,不染利乐批盔甲,同修际会依止师,面见如来持正法,得无尽藏及趣入,力与实修诸事业,随学诸佛及总括。”)


本身,在印度和藏区的论著当中,对于《普贤行愿品》有五种解释,分别是龙树菩萨、世亲菩萨、称那论师、庄严贤以及释迦亲友所著,其中释迦亲友的论著解释是最详细的。


(1)清净意乐之愿,此处分三部分内容:A、供养诸佛之愿;B严净刹土之愿;C利乐有情众生之愿。


A、供养诸佛之愿: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过去诸如来”指的是如迦叶佛一样已经示现涅槃的那些诸佛,“现在十方佛”指的是如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一样的十方刹土中的现在诸佛,我们应为了自利利他在过去现在诸如来面前而做供养。

对于还未证得佛之境地的诸菩萨,我们发愿他们能在菩提道上次第修行,急速积累福慧二资粮,从而于未来证得佛的圆满境地,我也要跟随他们次第修行,这就是清净意乐之愿。


B、严净刹土之愿: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为什么叫“严净刹土”呢?对于诸菩萨来说,他们修行的三种重要方式是圆满、成熟和净治。

圆满指的是,发愿圆满;

成熟指的是,让众生成熟。比如佛陀在转*轮的时候,很多弟子都急速证道。那么将来自己成佛的时候,也同样会令众生急速证道,让众生成熟指的就是为这样的圆满证悟而提前做准备;

净治指的是,将来成佛时,自己的净土就有如极乐净土一样庄严广大,因此现在就要开始净治。

般若经中说,真正的实修严净刹土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的,那么严净刹土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应该是以发愿来实修。

因此,在《普贤行愿品》中,大部分内容是讲圆满、成熟、净治这三种重要的实修方式的。其中,净治分为净治器世界和净治情世界两种:

净治器世界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所有十方刹土广大不可思议,清净庄严,没有荆棘、没有戈壁、非常平坦。刹土中的众生不会造作恶业,没有烦恼。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器世界。总的来说,我们发愿十方世界就如极乐净土那样广大庄严。

净治情世界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菩提树王指的是如金刚座那里的菩提树,我们应发愿在这样的菩提树下,没有凡夫,围绕着的都是诸佛菩萨。


C、利乐有情众生之愿: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我们发愿十方所有有情众生都能够暂时远离身心的忧患,恒常安乐。而究竟的发愿是,愿众生的心符合如来法教,获得修持甚深正法的利益,灭除一切无明的烦恼。

 
annie-spratt-kDo57E2qOE4-unsplash-2.jpg


(2)不忘失菩提心之愿分为两种:A、具足顺缘之愿;B、断除违缘之愿。

A、具足顺缘之愿 分为:(A)常得出家之愿;(B)修持净戒之愿;(C)以各种语言传法之愿;(D)勤修善业之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A)常得出家之愿

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菩提心就无法证得佛陀的所有功德,因此,如果此生常发菩提心,念念不忘,就会成为一种串习,对我们的生生世世都会有很大利益。

不忘失菩提心指的是实修“成就宿命、常得出家、修持净戒、勤修六度”这四种因并断除违缘。

“菩提修行”指的是,即使流转于五道之中,也不忘失宿命,要为了成就菩提道而修学菩萨们的行为,即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

即使我们不记得前世如何,但因为过去发过菩提心的缘故,也能生起菩提心,就像国王根学等人一样。因此,恒不忘失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我们应恒常发愿,在生生世世当中,都能出家而修行。


(B)修持净戒之愿

当我们在轮回中换了一个身体时,容易失去菩提心,不持守清净的戒律也是失去菩提心的因。如果我们随学于诸佛菩萨,因为发起菩提心而圆满了持戒等诸行,就不会失去菩提心。

在这里,诸行指的是六度,在六度当中,尤其是指持守清净戒律。那么,持守什么样的净戒呢?净戒具有下述四种特点:无垢、清净、常不坏失、无过患。

“无垢”指的是不染污业的烦恼。比如,仅仅为了此生的利益而持守戒律,就是有垢的,我们应该放弃这样的发心。

如仲顿巴大师讲的那样,有人问他:“我应如何来观修呢?”他回答说:“把观修这个念头放下。”那人又问:“是否我应该来顶礼呢?”仲顿巴大师回答说:“把顶礼的念头也放下。”那人不解:“我到底应该如何来做?”大师说:“你要把利益此生的所有念头全部放下。”

至尊扎巴坚赞也是这样说的:“为了此生的利益而持戒等念头都要放下。”

为了小乘的自我解脱而持守戒律,就是不清净的,我们不应该这样。所以,“清净”指的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持戒。“常不坏失”指的是,身体和行为没有违犯四根本戒。

为了来生能够得到投生于善趣的异熟果而修持,就属于有过患的修持。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而持戒,就是无过患、无穿漏的修持。

愿我们能够持守具有上述四种特质的戒律。


(C)以各种语言传法之愿

不忘失菩提心的第三个因素,是发愿能够生生世世以各种语言来传法。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仅仅以一种语言,无法行广大的利生事业,因此,必须要精通各种语言。念到这里时,应当发愿:对天龙、夜叉、鸠槃荼、人与非人等各类众生,我都要生生世世以他们各自的语言为他们宣说妙法。


(D)勤修善业之愿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不忘失菩提心的第四个因是,清净勤修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

在这里,“清净”指的是身口意的调柔,“勤修”指的是,以欢喜心而恒常不断地娴熟于修行六度,这都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失菩提心的发愿。


B、断除违缘之愿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我们会有来生不能忆起菩提心的诸多违缘,比如,四种黑法(1欺骗应供处也就是上师三宝;2让众生对行善业生起后悔心;3诽谤上师三宝;4隐藏自己的过患,彰显自己的功德),这四种黑法是菩萨的根本堕罪。

这些堕罪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它们对生起菩提心会形成严重的障碍。比如,现在我们想行善业,却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生起行善之心,或者,想修学佛法却无法接触明白深奥的教义,这就是因为有罪障的原因。

如果没有罪障违缘的话,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契入正法当中。所以,消除业障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应发愿能够把所有障垢全部灭除,没有一点余留。


(3)不染污过患而于轮回中投生之愿

由于业力和烦恼的推动,我们在轮回之中不断投生,经历无穷无尽的痛苦,被业力紧紧束缚,没有一点自由。

菩萨已经断除了这些过患,因利益众生的愿力,出于悲心而投生于轮回之中。我们也应该像菩萨一样,发愿为了利他而在轮回中投生。


“於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要想从轮回世间得到解脱,就要彻底断除有漏的善与恶的业力,以及贪欲等一切烦恼。

我们虽然没有行恶业,但是一些魔障也能把我们拉到恶道当中,这就是经文中所说的“魔境”。

在《入菩萨行论》中说:“诸魔之造作,为令堕恶道。”诸魔就是为了把众生拉入恶道之中,而菩萨已经远离了业力的烦恼和诸魔的侵害,不是由于业力和诸魔的力量,而是由于悲心于天道等五道之中投生。

我们应该发愿像菩萨那样,于轮回中投生而不染污轮回的过患,犹如莲花生于水中而不沾染水滴;又像日月没有任何阻碍于天空运行普照万物一样,于轮回中流转而利益无量众生。我们也愿如菩萨这样在轮回中能利益无量众生。


(4)利乐众生之愿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众生乐,

如是经於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们发愿,在佛刹微尘数的无量劫中,在十方世界没有穷尽的广大世界中,都能够拔除众生一切恶道的痛苦,让众生得到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无上安乐。


(5)批精进盔甲之愿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於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诸菩萨通过随顺众生等方式来圆满自己的菩萨行。在这里,随顺众生指的是,随顺众生的身和语的行为。

例如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他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去执掌国政、和王妃成亲并生下太子等,这些行为都是为了随顺世间人,这样的做法就是有意义的。

“普贤行”在这里指的是给众生传法。

我们发愿,在未来无量劫中,都要恒常修习圆满菩萨行、随顺众生和给众生传法这三种事业。

在这里,我们提到了菩萨行和普贤行,这两者的含义其实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菩萨的行为。

如果分开来理解的话,也可以分别来解释,菩萨行积累的是智慧的资粮,普贤行积累的是布施等福报的资粮。这两种菩萨行分别相当于发国王式的菩提心和牧童式的菩提心。

先自己成就佛果,然后再来度化众生,这样的发心就是国王式的发心,因为是主修空性的,所以这样能够积累智慧的资粮,急速成佛,这可以称之为菩萨行;

牧童式的发心是令一切众生先脱离轮回,自己修菩萨的行为,安住于广大的菩提心中,通过传法、布施等积累福报的资粮,从而利益众生,这可以称之为普贤行。

我们应该恒常修习诸菩萨的行为,从而成就无上圆满的菩提果位。


(6)同修际会之愿


“所有与我同行者,於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遇到善友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必须要依靠同行菩萨的智慧。

比如国王根帝说:“我有一个行为很不清净的朋友,我希望能够改变他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花费心思对他进行教育,但是我不仅没有能够改变他,反而自己也受到他的影响开始变得不清净。有一天,那个朋友请我吃了羊肉,结果一整天我都心情郁闷,感觉那个羊在自己肚子里走动。”

所以,身边的同修对自己的影响是很大的,遇到习气很重的人就会不知不觉之间沾染他的恶习,遇到清净的道友就会受到良善的影响,身口意容易清净。

我们的见解和行为与同行菩萨相同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不随学于菩萨,我们就容易造作诸多过患。相反,如果我们的发愿和行为能和菩萨一样同住,就会长久彼此受到好的熏染,对我们都是有利益的。

我们是修菩萨行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发愿,希望生生世世能和同行菩萨常相遇,自己的身口意能够和他们同等,一起修学菩萨的行愿。


(7)依止善知识并令其欢喜之愿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於我常生欢喜心。”


“所有益我善知识”指的是,因为想利益我而帮助我的、给我传法的善知识。

“显示普贤行”指的是善知识们为我显示普贤菩萨的行愿,为我开示大乘法教,指引我到普贤行这样的大乘道中。

我们应该发愿,能够常遇这样的善知识并一心依止,不让他们对我产生厌烦,希望自己能够令他们常常生起欢喜心。

格西敦巴说:“我常发誓,把这些同修以及善知识当做自己的本尊来赞颂和供养,不对他们产生任何邪见和辱慢之心,愿上师和善知识恒常欢喜。”


(8)常见如来于彼供养之愿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於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我们应这样发愿:愿能恒时亲见被众菩萨围绕的诸怙主,并在他们面前献上如虚空般广大的供养,即使是尽未来际劫每一刹那都做供养,也没有丝毫厌烦。

Previous
Previous

普贤行愿品讲解 | 第四章:论义(三)

Next
Next

普贤行愿品讲解 | 第二章:论义(一)